今日休假,下午上街觀察老百姓的生活。
到寶雅買東西,結帳完要離開的時候,發現有個大約八九歲的孩子站在店門口,他一手拿著稿子,另一手稍息,大聲朗讀著英文,街上太吵了,我沒聽清楚他到底在講些什麼,不過聽得出他讀英文的腔調很美式,發音可能是被加強訓練過的。旁邊有三個老師像站在店門口的感應閘前面聽著,我很確定那孩子站在那兒講英文並不是要對經過的行人說什麼,他在說給他自己跟老師們聽。孩子念完以後,老師們彼此討論了一下,然後給了他一些指教。
我不太知道他們在做什麼,只是覺得好奇怪。從台灣人開始很認真想要學英文(更認真想讓下一代學好英文)開始,英語教育亟欲突破的,就是訓練出「敢在人前說英語的人」,然後今天,老師們把一個孩子放在一個婆婆媽媽姊姊妹妹進進出出的商店門口,讓他學會不受影響地講他要講的話,在此培養膽量。
那孩子看起來滿緊張的,應該是脈搏正跳得很快的那種臉,快要冒汗的樣子,我看了他一眼,一面我覺得要他這麼做的大人們可笑至極。
語言是溝通的工具,當使用的情境存在時,演練的機會自然就來了。可能緊張、可能不好意思說,可能說得不好,但只要能用,目的就達成了。而長久如此下來,再怎樣沒有語言天份的,不論文法對不對、發音票不漂亮,應該都可以自在地應用吧。
又,對於一個操練者來說,傾聽和陪伴應當是重要的吧。當他知道不論他講得清楚不清楚、正不正確,都有人專注聽他、願意與他對話,而不是在他眼前晃來晃去,他得到的莫名尷尬應該都會比今天這孩子少得多。畢竟,被放在一個熙來攘往得情境,對一群無心聽他的路人說話,然後接受老師的批評指教,應該是語言的使用中少見的情境。